首页>>新闻动态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你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就会发生。比如:即将参加一项考核,虽然不知道难易程度,但你特别有把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通过,最后可能就真的顺利通过了。是不是也觉得这个现象很神奇呢?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这种效应不仅对消极、负面的念头成立,对正面、积极的想法也同样有效。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众所周知的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是指即使病人没有得到任何实际上有意义的治疗,但只要非常相信目前进行的治疗是有效的,病患的症状就能得到缓解的现象。安慰剂效果的实验就证明,信念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越相信什么,越会发生什么呢?
实际上,事件之所以会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是因为人们的观念或期待会影响到行为,而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则会直接影响结果,最终印证最初的想法。
比如一个人在面试时认为自己可能会出现失误,那么他可能更容易紧张、慌乱,从而真的出现失误,但如果认为自己非常有实力,那么就可能更容易表现出自信、沉着,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最终便得到赏识。除了我们自己的预期会成真以外,别人对我们的期待,特别是自己喜欢、认可的人对我们的期待,也更容易成真。
一个著名的实验:社会学家对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其中的一些学生智商非常高。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的学生并非是真的高智商,而是随机抽取的学生。然而随后的实验结果却非常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在第二年的学习成绩确实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社会学家对此做出了解释,其实这是因为老师对被选出的高智商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便会在无意中对这些学生有更高的期望,给予他们更多鼓励。而这些学生则会感受到这种期望,从而对自己有了更多自信和动力,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努力,于是成绩便会有所提高,这进一步验证了老师之前的期望,如此循环,最初的预言便得到了验证。可见,消极、悲观的信念会让我们表现得更糟,而积极、乐观的想法则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在生活工作当中该如何运用好“自证预言呢”?
1、“假装自己能成功”
当你觉得自己能做成某事时,你便会加倍努力争取和应对,也会从中去寻找更多的正面信息,从而会大大提升成功的概率。与之相反,当你觉得一件事比较困难自己可能会做不好,那么你就不会投入太多的心力,即使勉强去做了也会关注更多负面信息,一遇到阻碍容易马上放弃,最终失败也会告诉自己本来就做不到,如此循环最终导致不好的结果。因此要多用积极的信念给自己一些正面暗示,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多寻找事情中的正面信息,“假装自己能成功”,直到真正获得成功。
2、与人交往避免先入为主
在人际交往中常有这样一句话:你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其实这句话某种程度上就是“自证预言”的表现。如果你对某个人抱有偏见或者消极的态度,并不断在人际交往中透露出这种偏见和态度,那么久而久之对方也会表现出对你的不满和不友好,于是便印证了你一开始的想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与人相处时尽量避免先入为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度放大别人的缺点,用全面、包容的眼光看待对方,对方就更有可能成为我们眼中优秀友善的人。
3、多鼓励自己与他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要经常鼓励自己,还要学会多鼓励他人。比方说我们在面对自己的子女时,要多鼓励和赞美他们做的好的地方,多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多表达对他们的信任与信心,这样当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期望时也会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动力,努力变得更好。再比方说在面对自己的下属时,如果能够经常鼓励他,多给他机会去发挥,那么他更有可能不负所望,成为一个出色能干的人。更重要的是,当你在鼓励他人时,他人也更能发现你身上的优点,那么也会经常对你表示认可与鼓励,这样一来,你也会获得到更多的动力和信心,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希望大家都能够抱着乐观、自信、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去兑现自己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