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400-654-8760

首页>>新闻动态

【心理科普】为什么总会下意识地反驳他人?
2023-09-08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喜欢“抬杠”的人吗?

   心理学中把“抬杠”叫做“反对型谈话”风格,这种风格的人们经常以对抗为目的,不在乎对方的观点,无论说什么,首先想的都是「我来看看有什么点可以用来反驳你」。即使很普通的一句话,他们也致力于没有争论点也要创造争论点。

  长期抬杠,让自己每天活在「质疑对方」的日子里,习惯了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保持不相信的态度,于是对生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如果继续维持现状,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


  “抬杠”背后的心理机制



  01 心理防御机制被启动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很好的解释 “抬杠”行为。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冲突情境时,或出现不合宜的冲动、欲望、想法时,我们会采取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减轻自己的焦虑不安。

  比如;心里产生不愉快,但又不能直接表达和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


  02 想要找回原生家庭中「缺失的自我」

  童年经历中,父母可能采取打压、拒绝的态度进行家庭教育,人们的自我就会变得匮乏,容易因为他人的一言一行而自我怀疑,潜意识中开始加倍的渴望寻找自我,随着成长后进入更多的人际关系当中,这种渴望开始以一种略带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对抗“失去自我”的不安与恐惧,尝试弥补、找回自我。

  在了解了“抬杠”背后的心理机制,改变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好人缘,从好好说话开始



  01 维护良好的讨论模式

  讨论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而不是分出输赢。一旦开始在意输赢,产生「我要反击」的心态,争论就开始向着冲突演变了。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这几点:

  目标:通过讨论,我想让你去做什么?这是有效讨论的关键所在。

  进展:我们在哪些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在哪些问题上还存在分歧?

  随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时刻察觉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一旦发现自己有下面这些表现的时候,就及时叫停,不要把讨论演变成冲突。

  · 开始下意识、不经大脑地反驳;

  · 开始翻旧账,提及跟当下无关的其他往事;

  · 开始恶意评价、批判他人跟目标无关的特质;

  · 开始抓对方话语里面的瑕疵和小毛病;

  ……

  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出于「想赢」,而不是与对方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只会把事情向愈演愈烈的方向推。



  02 有意识的寻找“新信息”

  当与别人进行沟通时,尝试在你们的对话里识别、捕捉一些新的信息。

  比如:

  他刚刚说的话透露了哪些观点?

  他刚刚有没有分享我之前不了解的信息?

  利用主动思考的力量,释放出被“习惯性反驳”所绑架的注意力,去体验到彼此各持意见也是可以被接纳的,这种正向的体验,是养育自我最好的土壤。



  03 保持透明的沟通态度

  心里想什么,就坦率的说出来,让对方最大限度的明白你的想法,而不是赌气的说一些可能伤害到对方的话。不妨先假定对方是善意的、是有意愿跟你一起解决问题的,按照他话里的意思去直接理解,而不是自作主张地进行曲解,去揣摩对方没有讲的「言外之意」。

  接着,带着理解的视角去说话,把攻击性的话语换成正向、探讨性的话语。

  比如 :

  把「不,你说的不对」改成「我想先听听你的想法」

  把「这你都不知道」改成「我跟你解释一下」

  把「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改成「我想知道你的想法是什么」

  ……

  这样,更客观、真实地了解对方的反馈和想法,这其实也是梳理自身观点和想法的好机会;同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更重要的是,自己也会有机会变成一个更温柔、包容、平稳的人。




  而对于那些被“抬杠”的人,由于对方的否定,会感到挫败感,自我价值感也会降低。这会让我们非常容易受伤,也阻碍了个人成长。可以尝试进行以下练习:

  · 接纳自我情绪

  被反驳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深深的无力和愤怒,这时候,不妨去看见当下的负面情绪。用接纳和自我关怀,离开对方尝试搭建的“战场”。

  · 不为对方的局限负责

  在感到受伤、愤怒的时候,试着提醒自己:他总是不听我说话就反驳我,这是他的局限,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对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