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400-654-8760

首页>>新闻动态

【个人成长】】摆脱受害者思维,才能拥有自己的蓝天
2023-09-27

  


  “受害者”一词让人听后心生怜悯,但拥有“受害者思维”的人则会让人感到很无力。

  拥有此思维的人可能会时常抱怨自己的伴侣对自己不够好,自己的孩子不孝顺,周围的朋友同事都对不起他。

  如果自己或是他人存在这样的境况,则需要注重起来,及时调整。



  什么是受害者思维?


  受害者思维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认为自己处于不利、不平等的地位,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遭受了不幸的事件,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和行为模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却是一种阻碍。


  为什么会产生受害者思维?


  1.童年期创伤经历

  Gabray认为,人们的“受害者思维”是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所习得的。

  她说:“通常情况下,孩子们会内化父母同情和安慰的反应,从而变得不再需要外部的他人来安慰自己。但是具有受害者思维的人无法安抚自己,这就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会长期感到受冒犯的部分原因。他们会反复思考自己的过错,不断提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并不断回忆和反思所发生的事情,他们因此沉浸在与冒犯相关的负面情绪中——绝望、侮辱、愤怒和沮丧。”


  2.教育背景

  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得到负面的反馈,很少获得积极的鼓励和认可,那么个体容易对自我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遇到事情容易将自己设定为弱者的处境,进而产生受害者思维。


  3.自我价值感低

  具有“受害者思维”的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未完全发展,他们难以从内在证实自我价值,便寄希望于外在。然而生活并非总是给与其正面积极的反馈,所以他们容易产生被剥夺感,认为他们的感受、需求和特殊性永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社会和生活总是“亏欠”他们。


  4.高度敏感

  具有“受害者思维”的人对“得不到”的东西极度敏感,并夸大挫折或是他人的负面评价对自身的影响,经常体会到不公平甚至是被迫害的感觉。平常人可以忍受的轻微轻视或挫折,都会让他们感到莫大的被冒犯、侵害的感觉。


  5.缺乏同情心

  具有“受害者思维”的人缺乏同情心,很少能做到换位思考,他们的注意力大多在自身上,如果双方出现冲突,他们习惯将自己放在受害者一方。



  令人“上瘾”的思维


  1. 获得免责的轻松

  具有“受害者思维”的人,遇事容易将自己放在在受害者的位置,可以将责任归于他人,自己便不用承担事件的后果,个体也能免于对自我的责难,自身的压力便会减轻。


  2. 谴责对方的痛快

  受害者思维不仅能让自己摆脱受谴责的处境,还可以将愤怒、不甘、难过都发泄到对方身上,这样也便逃脱了承认自己有问题的困境。承认自己存在问题,是需要勇气的,改变自己则更难。

  受害者思维会让个体如婴儿般自我呵护,虽然能让个体逃避一时的痛苦,但问题只会越久越多,身边的人会渐行渐远,自身也难有成长的可能。



  跳出受害者思维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1. 开始对自己负责

  改掉受害者思维的核心是自主决策,即自己对自己负责,万事多从自身上找原因,改变对待问题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要将关注点落于行动中,时刻关注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关注于不能做什么,化被动为主动,重新接管自己原先“怪罪”在别人身上的责任,逐渐夺回自己的人生选择圈。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但自己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2. 从过去里走出来

  决定未来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我们要接受过去的经历,但不要被它束缚住;放下过去的伤痛,不要让它成为我们接下来生活的负担。过去的事情已然过去,我们只需要将它看作一次宝贵的经历,从总吸取教训,过去经历的使命便已终结。


  3. 看到自己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优点缺点并存。认识自己不足,接纳它、改善它,同时也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并把优点发挥到最大。

  我们可以通过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了解自己的价值,听到一个优点,就默默地将它记到心理,回忆以往的经历验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更多的能量,逐步恢复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