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
爸爸:“好了,十点了该睡觉了。”
小明:“可是,我还想看一会儿动画片,爸爸。”
爸爸:“不行,快睡觉”
妈妈:“孩子喜欢看,就让他再看一集吧。”
于是小明又看了两集动画片......
爸爸:“你再小心我收拾你!快睡觉。”
小明看看妈妈,妈妈没说话,看了看生气的爸爸就乖乖的放下手机准备休息了。
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小明家的分工是慈母严父,孩子有时候不听管教比较调皮,需要家中比较威严的人给孩子树立边界,让孩子知道规则的重要性,由爸爸进行严厉的批评,妈妈则负责给予孩子心灵的抚慰,但这样的夫妻角色设置让小明遇到问题只会找妈妈帮助,不敢找爸爸,有时候爸爸妈妈也会因为教育规则不一致而发生争吵。
那么,爸爸扮黑脸,妈妈扮白脸,这样好吗?
“黑脸家长”的严厉在孩子面前虽然树立了权威,但是让孩子觉得与他的相处模式是困难的、痛苦的,内心的抵触感让孩子难以做到主动靠近父母,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弊端就会越来越明显,孩子有了问题也不敢和他说,更不会主动和他谈心,这样家长就少了很多给孩子教育指导的机会。“白脸家长”虽然通过和蔼可亲甚至是溺爱的态度和对孩子提供帮助等方式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但这也使得孩子无法判断是非,打乱了规则概念,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为准则。
这样的情况也多见于隔代教育上,这时父母一同扮演起“黑脸家长”的角色,爷爷奶奶扮演起“白脸家长”的角色中。父母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孩子在自己面前的行为与在爷爷奶奶面前的行为完全不一样,即在爷爷奶奶跟前耍赖,而在对自己管教严格的爸爸妈妈面前非常的乖巧和听话。家长不同的教养模式使得孩子逐渐学着看眼色行事,并会试探大人边界、揣摩家长心理,从而形成两种行为应对模式,这对孩子形成良好人格品质是不利的。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1.设定统一的家庭规则
爸爸妈妈之间,最好事先有很好的沟通,达成一致的意见和处理反应,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明白规矩并且认真的执行和遵守。比如:昨天孩子玩手机,爸爸没有说什么,今天孩子还是这样做,妈妈却说不能这样做。这样的不一致会让孩子很困惑迷茫,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对于孩子同一个行为,家长们要有一致的态度和回应,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2.与孩子共同协商设置目标
和孩子商量并共同设置可操作的目标,这样孩子在遵守规则起来也是心甘情愿的,同时共同协商,也加强了孩子的参与感,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比如:孩子想要一个新玩具,不直接否定和阻止,尝试给孩子设置容易达成的目标,“买一个玩具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还不可以,如果你每天晚上9点自己主动刷牙上床睡觉,我再给你买,你觉得这样可以吗?”这样在设置目标的同时,不仅让孩子也感受到了被尊重,同时也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3.隔代教育需把握度
隔代教育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产生于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所以老人在带孩子时,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懂得给予适度的爱。当孩子犯下了某个错误时,祖辈家长也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度批评,而不能一味包容。此外,祖辈不应该事事代劳,应该给孩子一些自由与成长的机会,让他们一点点去接触周围的世界,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