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400-654-8760

首页>>新闻动态

【心理科普】不要将心理问题“浪漫化”
2022-10-12

  为什么患心理疾病的人好像越来越多?



  近年来对于心理疾病的报道和普及在变多,以"抑郁"为代表的各种心理疾病也逐渐被人所了解。

  大众对心理疾病的接受度逐步提高,又促进了更多的患者放下包袱、敢于承认。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感觉到"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但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理解并不深入,会用已知的经验做联想和判断,因此心理疾病也面临着被"标签化"的尴尬。这些"患者"中,不乏那些没有分辨清楚负面情绪和心理疾病之间界限的人。   

   对于心理疾病的报道和普及在变多,以"抑郁"为代表的各种心理疾病也逐渐被人所了解。

  大众对心理疾病的接受度逐步提高,又促进了更多的患者放下包袱、敢于承认。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感觉到"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但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理解并不深入,会用已知的经验做联想和判断,因此心理疾病也面临着被"标签化"的尴尬。这些"患者"中,不乏那些没有分辨清楚负面情绪和心理疾病之间界限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会愿意"认领"心理疾病?

  

  1.将心理问题"浪漫化"

  心理问题“浪漫化”指人们认为有心理问题是迷人又炫酷的体验。

  在心理学进入流行文化后,心理疾病与艺术、文艺创作紧密结合。媒体的报导,使人觉得是精神疾病让这些人出众,创造不一样的作品。

  有人说,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印象来自《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科幻主义色彩的书。

  也有人被自闭症儿童画作感动,认为他们内心有一片不受拘束的幻想空间。但人们看不到自闭症中2/3患者无法独立生活,3/4患者智力发展迟滞。

  心理问题背后严肃的、代表苦痛的意义被遮掩,且被蒙上想象中美丽的外衣。

  异常甚至病态,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天才"或是独树一帜的标志。人们通过给自己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表达着自身对于独特性的需要。



  2."我也有"心理疾病

  在追求独特性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认同感。

  人类学家认为,人们会选择用其所处时代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冲突与痛苦。当媒体或专家将某一心理疾病的症状引入公众视野(包括我们所做的心理科普),人们便会选择这些症状进行自我表达。

  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的人们,也许有着相似的诉求:

  以当今时代流行文化能接受的新形式——声称自己患上某种心理疾病(甚至真的逐渐发展出相应的症状)——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负面感受,并获得其在特定文化圈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心理标签有好处吗?

   




  比起有心理疾病就被当成"神经病"的年代,如今大众对于心理疾病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这一部分也要归功于心理疾病名称与术语的普及。

  研究表明,对于真的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来说,准确地使用心理疾病标签会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疾病的科普也会有助于人们接受"他人有心理问题是可以求助的"这个事实,而不会对此避而不谈。

  

  


  心理疾病有风险"认领"需谨慎

  



  以随意的态度声称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甚至将心理疾病作为玩笑或谈资,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

  心理疾病简单化随意贴心理疾病标签,会强化大众对心理疾病的浪漫想象,使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理解简单化。

  人们可能以为抑郁症只是情绪不好、提不起兴趣,没有认识到真正抑郁症患者有一系列情绪、认知、饮食、睡眠与躯体症状,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

  应对方式随意化、随意贴心理疾病的标签,也会让大众对真正心理疾病患者所应采用的应对方式产生理解偏差。

  滥用“抑郁症"来自我标签,当发现自己"说振作就真的振作起来了"的时候,也会认为,其他患有抑郁症的人,也可以这样好起来。但如果真的对患有抑郁症的人说"振作起来”,对方很可能会感觉更糟。